今天为大家介绍的藻类是来自甲藻门的鳍藻属!
鳍藻属
拉丁学名 Dinophysis
门 甲藻门
纲 横裂甲藻纲
目 鳍藻目
科 鳍藻科
属 鳍藻属
细胞大小 宽度30-60μm,长度20-100μm
分布 分布在世界各地的海洋中。
研究人员在早期已经开始对鳍藻属的形态学特征进行研究,最早在1839年被发现且命名为 Dinophysis Ehrenberg,1839,此后,大概有200多种鳍藻被鉴别并命名。鳍藻的种类鉴定,传统的分类学方法主要通过测定细胞的大小、形状、沟边翅形状和长度、是否存在色素体、甲片的排列模式等形态学特征来进行鉴定。
鳍藻是光合混养生物,当这种混养型生物形成有害赤潮时密度普遍较低,并且对其在实验室进行培养一直存在很大困难。直到2006年,Park首次报道在实验室内成功培养采自韩国Masan海湾的渐尖鳍藻(D. acuminata)的方法,为此后鳍藻的一系列研究破除了瓶颈。
鳍藻无法直接通过吸收海水中的营养元素作为细胞生长的动力,必须通过摄食纤毛虫(Myrionecta rubra 或 Mesodinium rubrum)获得维持其生存及生长的“质体”,而纤毛虫体内的质体则通过摄食来源于隐藻(Geminigera cryophila 或 Teleaulax amphixeia),因此鳍藻通过二次细胞质摄取的方式,将隐藻内的质体摄入到了自己体内。
鳍藻的产毒种类复杂,主要产脂溶性毒素:
参考文献:
[1] 赵芮. 大连沿岸海域倒卵形鳍藻与美国渐尖鳍藻的比较研究[D].大连海洋大学,2016.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文章来源:藻诗飞翔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