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洋湖沼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副所长 杨红生研究员接受采访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海洋生态牧场团队聚焦国家和行业关键技术需求,针对海洋牧场定义模糊、缺乏建设标准等问题,出版专著并制定了海洋牧场系列标准,理念引领了海洋牧场建设;针对近海海草(藻)床受损、产卵场消失等生态系统荒漠化的突出问题,创新了生境构建关键设施与技术,实现了海洋牧场生境从局部修复到系统构建的跨越;针对牧场自然种群补充不足亟需人工修复等关键问题,突破了关键物种扩繁和资源修复技术,实现了生物资源从生产型修复到生态型修复的跨越;针对牧场资源生物修复效果难以评价、环境监测和风险预警预报技术亟待建立等关键问题,突破了牧场生境监测、评价和预警预报技术,实现了资源环境从单一监测评价到综合预警预报的跨越。
示范结果表明,海洋牧场生境显著改善,生态系统更趋稳定,海洋牧场核心区多保持在一类水质,经济生物种类增加29-46%,资源量增加2倍以上;创建了“科研院所+企业+合作社+渔户”相结合的“泽潭模式”,渔户平均年收入由5万元提高到11万元,实现了企业发展与渔民收入同步提升,海域生态与产出效益同步改善。近三年示范推广面积45.6万亩,经济效益55.75亿元,有力推动了海洋渔业的技术革新与产业升级,实现了山东半岛受损生境的有效改善和经济生物资源的持续利用,引领了我国海洋牧场的建设和发展。
基于团队在海洋牧场建设和发展方面的突出贡献,荣获2017年度中国科学院科技促进发展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