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
学会动态
种质创新助推产业升级 匠心精神打造中国大鲍 ——记厦门大学科技特派员柯才焕
访问数量:1106发布时间:2019-10-14

柯才焕,1962年9月生,现为厦门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厦门大学海洋与地球学院副院长,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入选首批福建省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福建省百千万人才、国家贝类产业技术体系鲍类育种岗位科学家兼执行专家组成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现兼任中国海洋湖沼学会贝类学分会副理事长,全国水产原种和良种审定委员会委员,中国水产学会理事。

 

鲍被誉为“海产八珍之首”,中国已有数千年的鲍鱼饮食文化,目前是世界上最大的鲍鱼生产国和消费国。据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中国渔业年鉴统计,2017年福建省鲍鱼养殖产量达12.34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83.1%、世界产量的72.7%,年产值163亿元,为福建省产值最高的水产养殖种类。鲍鱼养殖是福建省海洋渔业“十三五”重点打造的9条百亿产业链之一,具有较大的产业规模,在沿海经济发展和渔民就业等发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尽管中国是世界第一养鲍大国,但产品规格小、同质化现象严重,缺乏国际竞争力,国际话语权少之又少。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柯才焕教授便开展了鲍的生物学与育种研究,在随后的二十几年时间里,项目团队先后突破系列育种关键技术,培育了3个国审鲍鱼新品种(全国仅4个),特别是2017年入选科技特派员以来,通过校企合作,正在带动中国的鲍鱼养殖业踏上从规模数量增长为主,到质量效益提升为主的产业转型之路,有力推动了我国鲍鱼产业的发展。

 

专注匠心,持续培育鲍鱼新品种

针对我国南方传统养殖鲍种——杂色鲍养殖高死亡率问题,他率先从日本引进杂色鲍群体,并突破了种内杂交技术,培育出杂色鲍“东优1号”(2009年获认定证书),成为福建省第一个国家级水产新品种。“东优1号”杂色鲍的突出特点是抗病力强,养成期存活率较原有杂色鲍养殖种提高30%以上,增产效果显著,在福建、广东和海南等我国南方鲍鱼养殖区大面积推广应用。同时通过亲鲍和苗种输送的方式,将该新品种推广到台湾地区,对重振台湾“九孔”养殖产业起到重要作用,成为海峡两岸水产科技交流一个新亮点。201310月,台湾《养鱼世界》以封面文章正面介绍了项目组培育的杂交鲍在台湾的养殖情况。“东优1号”杂色鲍新品种的培育及推广应用获2013年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近些年,原产于温带的皱纹盘鲍成为了我国南方的主养鲍种,在水温较高的福建亚热带海区,常因夏季持续高温造成养殖鲍大量死亡,严重影响产业的健康发展,针对这一产业问题,他以耐高温和高存活率作为育种目标性状,通过配套系杂交育种技术,培育出耐高温能力强、养殖成活率高的种间杂交鲍新品种“西盘鲍”(2014年获认定证书),并在福建及粤东等养殖区进行养殖推广,养殖单产明显提高。2011-2018年间,累计在福建、广东等地推广“西盘鲍”新品种10.33亿粒,创产值14.61亿元。通过推广养殖“西盘鲍”,有效缓解了我国南方海区夏季因高水温导致养殖鲍大量死亡的现象。

随着消费者对养殖鲍鱼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鲍养殖业者也迫切需要产业能提质增效。在这一新形势下,他带领团队经过近十年的研究,先后突破了鲍亲本同步促熟、种间杂交和性状评估等系列制种关键技术,培育出水产新品种“绿盘鲍”(2019年获认定证书)。“绿盘鲍”耐高温能力提高2℃,产量提高1倍以上,可养成单只重量超300克的高价值大规格精品鲍,单价是普通养殖鲍鱼的2-3倍。今年5月份,福建省养殖的一只重达702g的绿盘鲍,在珠海举办的“寻找中国最大鲍鱼”活动中一举夺得了“鲍王”的美名。该新品种打破了国内高端鲍鱼市场长期被国外垄断的局面,填补了国内大鲍鱼的市场空白,具有很强的产品竞争力和产业带动力。

 

产教融合,引领产业绿色发展

柯才焕教授扎根于产业,带领的团队也长期与产业保持密切互动,近些年,该团队与福建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晋江和平潭等海洋渔业主管部门合作,通过举办培训班和现场观摩会的方式,讲解鲍鱼养殖新品种和新技术,累计培训人员1000多人次,有效提升了基层水技人员的技术服务水平和养殖从业者的能力。

2008年柯才焕教授发起举办“全国鲍鱼产业发展研讨会”,至今已举办八届,每年都吸引来自新加坡、韩国、中国香港和中国台湾等地的产业界同仁,已成为亚洲地区最具影响力的鲍鱼产业盛会。2017年他作为牵头人之一发起成立“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鲍鱼分会”并担任执行会长,分会汇集了国内鲍鱼产业链相关的主要企业,协助连江县人民政府开展了2个行业标准制订工作,并配合地方政府举办了“福建鲍鱼节”和“泉州鲍鱼文化节”等活动,共同推动鲍鱼文化的传播和产业的健康发展。

他带领的团队十分重视国际化,通过“请进来”和“走出去”等多种方式,大幅提升了中国鲍鱼产业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2015年,他被国际鲍鱼协会授予杰出贡献奖,为第一位获此奖项的华人科学家。2018年,他作为大会主席在厦门成功举办第十届国际鲍鱼研讨会,来自20多个国家的鲍鱼相关企业以及科研学术机构共360多名代表参会,创下历届参会人数之冠,会后组织近百名国外代表参观了福建的鲍鱼养殖场和加工厂,展示了我国鲍鱼养殖产业的规模和实力,深受国际同行赞赏。自2011年起,项目团队还承担了商务部对外援助培训项目“发展中国家海水养殖技术培训班”研修学员的技术培训工作,为来自亚非拉等国的学员开展鲍鱼养殖技术现场培训,使海外学员全面了解我国鲍鱼养殖技术的现状和应用,为扩大鲍鱼产业的对外影响起到积极作用。

作为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鲍鱼分会执行会长,柯才焕教授表示鲍鱼产业能取得如此大的突破,是集体智慧的成果。过去十几年,从陆基养殖到海区吊养,从北鲍南养驯化,到南鲍千里北上度夏,许多技术创新、模式创新促成了鲍鱼品种的不断迭代,使得中国的鲍鱼养殖技术走向世界前沿。与此同时,鲍鱼的深加工技术也在不断革新,鲍鱼零食、即食干鲍等多元化的产品崭露头角。科技带动全产业链健康发展,科技为消费者提供更加丰富优质的产品。目前他整带领团队在鲍鱼品质育种、抗性育种和养殖新技术方面开展创新研究,期望为消费者带来更多优质健康的鲍鱼产品。展望未来,中国鲍鱼行业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的道路,已在脚下延伸。

 

柯才焕教授(中)在连江“振鲍1号”养殖平台接受中央电视台记者采访,对所开展的科技特派员工作情况开展介绍

 

柯才焕教授(右二)在泉州的服务企业向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崔利锋(左二)介绍所开展的科技特派员工作情况,并就鲍鱼新品种培育及产业化推广等内容展开交流

 

厦门大学教授柯才焕(左一)同包振民院士(右一)前往东山铜陵海区实地考查鲍鱼新品种推广应用情况

 

新闻来源:福建科技微信公众号

地址:青岛市市南区福山路32号
邮箱:csol@qdio.ac.cn
电话:0532-82893662
传真:0532-82893932
Secure © chinese society for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 2015.com    技术支持: 青岛新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