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关键时期,全国各个行业把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作为当前最重要最紧迫的政治任务。为了全面地了解疫情对贝类产业的影响,中国海洋湖沼学会贝类学分会组织全国会员,通过调查问卷、电话询问等方式,对产业重点企业进行调研。在疫情不同时期,分别于2月4日、2月12日设计、发放侧重点不同的微信问卷,共收到企业反馈161份。对所反映的问题进行了汇总分析。
根据问卷汇总,疫情对贝类产业的影响主要包括用工难、物资短缺、产品滞销等三方面的问题。
用工难
至2月16日,企业复工率超过60%。受人员流动限制的影响,复工企业以当地劳动力为主,复工状态多为部分恢复或维持生产状态。部分地区(江苏、广西等地)的企业反映当地政府禁止工人出海工作或限制出海人数,导致海区养殖管理滞后,养殖设施得不到及时维护、更新。
物资短缺
现阶段是贝类苗种生产关键期,受上游企业复工延后、物流运输受限的影响,苗种生产所需饲料、燃料、设施耗材等大宗物资供应不足。特别是需投喂饲料的鲍鱼产业,65%的鲍苗企业反映目前饲料短缺,随着水温的持续上升,苗种损耗的风险大幅增加。
产品滞销
产品滞销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采捕困难,劳动力不足与出海限制使成熟贝类不能被有效采收;二是批发市场关闭,农村交通不畅,无收购商。苏北地区出海管控,贻贝采收受阻,销售停滞,更为严峻的是该地区贻贝收获期短,如不能在1个月内完成收获,则面临贻贝性腺排放、品相急剧下降乃至死亡发生,据不完全统计苏北、日照等地贻贝产量超过14万吨;福建鲍鱼交易量较往年同期下滑90%以上;
浙江滩涂贝类存塘率超过70%
在调研的基础上,贝类学分会针对贝类产业当前复工面临的用工难、物资短缺等问题,会同国家贝类产业技术体系共同形成专项调研报告给产业相关主管部门提出了应对措施建议,助力全国贝类企业尽快恢复正常生产。分会相关理事针对不同贝类品种提供了因地制宜的帮扶,支持产业共度难关,已开展了如下活动:
1. 贝类学分会副理事长、浙江万里学院副校长林志华研究员领衔的螠蛏养殖团队针对新冠疫情对螠蛏养殖的影响,制定了“新冠疫情防控期间螠蛏池塘养殖技术要领”技术指导手册,为螠蛏养殖企业和养民提供科学指导。
2. 贝类学分会理事刘光谋所在公司威海长青海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我国北方最大的鲍鱼苗种繁育和养殖基地。在当前鲍鱼市场持续低迷及疫情期间,为解决各大养殖户资金困难,保证广大养鲍户的养殖工作顺利进行,公司提出了资金优惠扶持政策:鼓励养殖户租用海区,对资金周转不开且社会信用良好的,根据实际养殖规模,按照比例提供一定的资金扶持。
3. 针对贻贝、扇贝、牡蛎等双壳贝类收获和销售困难的问题,相关理事积极提供支持,帮助企业开拓市场,协助对接线上平台,拓展销售渠道,解决产品滞销难题。
4. 协调福建东山鲍养殖企业组织“心系武汉•鲍团取暖”募捐活动,筹集捐款586991.82元、漂烫速冻鲍鱼8040斤驰援湖北武汉。第二、三批鲍鱼正在抓紧加工中,不日也将发往湖北,助力疫情阻击战的胜利。